TIP

我们终其一生都会照顾人,也终将被照顾。

但在医疗、临终、疾病和家庭决策的那一刻,

很多人才发现,我们从未真正学会——什么叫“好好照护”。

前言

这这年,我见过太多人在临终前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照护:

一个我们迟迟没学过,却迟早要面对的事情

医院每天都在救人

但也每天都在送别生命

医学有标准的流程

人生最后的决定却没有教材

有些事 医院不会告诉你

但你必须知道

抢救,真的只是“尽力”了吗?

大家有没有想过

当家属在抢救书上签下全力抢救

他们到底是在选择生

还是在回避死亡出现


我们常说要尽力

不能放弃

不能让亲人 “走得太快”

但很多时候

真正难的是承认

他们可能已经走在离开的路上了

我们不是真的相信还有机会

而是我们怕承担那个 “放弃”决定

怕被人说你不孝

怕以后后悔

更怕看着自己爱的人离开

却什么都不能做

于是 我们做了最能够做的事情

签字 抢救 插管

一段你没听说过的临终故事

我曾经看过一位79岁的男性

亚裔,肝癌晚期

全身浮肿 意识已经不清了

他的太太选择了安宁疗护计划

对他进行居家照顾

在床边陪着 每天擦身喂水

护士医生上门检查

医务社工第一次探访的时候

循例地问他:是否清楚什么是安宁疗护?

他轻声地说:

“他不想抢救”

“他说过很多次”

但当他意识模糊

呼吸衰竭的第二天

他的子女从外地飞回来第一句话就是

快送ICU

他沉默了 什么都没说

但医生的工作机制

一旦送去医院抢救

就会自动退出安宁疗护计划

他们的团队也就不会再跟进

可是一个星期之后

这位太太打电话说

在送进医院的当晚

他被插上了呼吸机

接上了导尿管

口中还插着粗管

两天后 他在无意识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太太一直问医生一句话

“我那个时候能不能说不?”

医生没有回答

只是安抚她的情绪

因为医生知道

她这个问题并不是真的在问医生

她是在问那个制度

那个家庭关系

甚至那个从来没有教会她可以放手的社会

抢救程序不是恶意,但它不是中立的

我们当然知道

医学是为了救人

可现代医院的抢救流程

本身就默认了

“必须全力以赴”


一张小小的抢救同意书

一旦你勾选了 “同意抢救”

那不只是输液 吸氧那么简单了

插管 按压 插胃管 导尿

用电机让你的心跳回来


医生按照标准在走这个流程

护士按照流程去执行 还要执行医嘱

机器响了

氧饱和度下降

心率异常

就触发了这个程序

插管 按压 电击

一切都看起来非常的 “专业”

但在这套流程里面

如果病人醒不过来

那些管子就一直在身上

直到器官衰竭


病人的意愿经常来不及问

或者根本就没有人问

医院关键的这个瞬间

你是被 “系统引导” 去抢救

而不是被 “平等引导” 去思考选择

为什么这么多人宁愿抢救到底?

因为我们太怕了

怕别人说我们冷血

怕被别人指责说我不孝

做出决定之后

承担道德上的后果

心理学上来看

很多家属的 “抢救到底”

其实是一种延迟的哀悼机制

在学术上 这些现象

我们把它称之为预期性悲伤 (Anticipatory Grief)

延迟性悲伤反应 (Delayed Grief Reaction)

他们不是真的还抱有希望

而是还没有准备好放下爱

你其实已经知道他不行了

但你宁愿把死亡推后几小时

往后推后几天 假装还在努力

至少你还没有面对那个终点


医生抢救是为了不当那个说 “不” 的人

医务社工介入的空间:不是劝你放弃,而是帮你看清楚

医务社工的工作,不是替你做决定

也不是劝你接受死亡

他们只是问一些医院没有问过的问题

你们家人之间

有真正说过万一不行怎么办吗

病人有没有机会表达他的底线和想法

这个决定是来自理解还是恐惧

不是说相互拉扯

而是听彼此说一次完整的心声

他们也说出医生因为时间 身份 制度

无法说清楚的那部分

让这个过程不是被流程推着走

而是被人性的理解引导着选

“不救” 的人性 不是不爱,而是深刻地爱

我不在手术台上救人

但我在病床边陪人走过最后一段路

记得曾陪伴过一位亲人的最后一程

我看到了一个儿子对母亲说:

“妈,如果你真的不想插管”

“那我也不逼你了”

那个母亲在意识清醒的时候点了点头

她后来是在家里 在亲人的陪伴下离开了。

那位儿子事后说:

“我一开始是想救”

“但后来我想明白了”

“她不是不想活”

“她只是不想那么痛”

“不抢救” 并不是 “放弃她”

而是 “不把她当作只剩下呼吸的身体”

你该准备的,不是答案 而是选择的勇气

第一:

如果有一天你昏迷不醒

你希望抢救到最后吗?

第二:

你愿意让谁来替你做决定?

他知道你的底线吗?

第三:

你有没有想过立一份 《预立照护计划》

把你的选择留在纸上

other

你提前准备

不是对死亡的妥协

是为生命最后的日子

保留一点自由和尊严

抢救,是医学技术

照护,是对人的理解

真正的爱,不是拽住不放

而是在那一刻,轻声地告诉他:

“我知道你不想苦了,我懂了”

病人正在死去,但医院没有告诉你真话

救,可能意味着病人可以多活一段时间

相应的 家属需要提供更多的照顾

可能是时间上的 也可能是经济上的


不救,可能意味着病人少些抢救中可能承受的痛苦

同时也让照顾这件事终止 或者是...


抢救 更多指临终阶段的抢救

抢救或者不抢救

这个决定本身没有对错或者好坏

重要的是谁来做这个决定

当我们成了最后的话事人的时候

我们好像一直在想决定是什么

什么样的决定是好的决定

忽略了决定产生的过程

或者甚至没有多想就去做了决定


所以 最好的情况是

我们只是决定的执行者

而不是决定的制定者

如果我们无法避免成为做决定的那个人

那我们需要提前去做准备

医院里的死亡,是一种 “静默过程”

有一种场景你可能很熟悉

医生说目前情况不是特别理想

我们继续观察

然后等了几天,病人突然离世

回头看,那些话里其实早就藏着答案

只是没有人明说

在医院里

临终不总是突如其来的

而是一段可预测未被告知的过程

医疗人员与家属之间

常常有一种心照不宣沉默


医生说情况不太乐观

你以为是还有机会

实际上病人的身体已经开始绷紧

呼吸模式改变

器官功能失衡

但这些讯号往往没有被明说

甚至没有被理解

这不是误会

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失语

病人正在死去

但没人清楚的说出来


真正痛苦的不是死亡本身

而是我们从来没有机会学习

如何面对理解


当一个人正在走向死亡

为什么医院没有清楚的告诉你

为什么 “我们准备了” 这句话

总是来的这么迟

为什么我们明明在照护

却没人教我们如何面对终点

从「稳定观察」到「无预警抢救」的失语现场

我们在很多电视上看到太多类似的场景

比如说,有一位阿婆

82岁,脑干出血

进入ICU后

插管 升压药 强心剂

启动密集的治疗计划

医生可能会说 现在还算稳定 继续观察

家属持续等待 观望

期盼转机


某一天的凌晨

突发心跳停止

抢救无效

TA 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没有人预告

没有人准备

这不只是医疗预后的问题

而是临终知情权未被落实的结果

是愈后揭露普遍被延迟的现象


医疗人员知晓风险

却不知道如何去说出口

家属无法辨识病情的进展

只能在失去时间

为什么没人告诉我?

医生其实没有说假话

但他们也没有说实话

语言的「模糊性」与错位知情

在医院,医生很少直接说他正在走向死亡

更多的是这些话术

  • 不太乐观
  • 暂时没有治疗反应
  • 我们尽力而为

听起来好像还有希望

但实际上

意思可能完全不是你理解的那样

医疗话语有其专业逻辑

但当语言变得模糊 不确定

就会产生知情错位

医生说我们会尽力

可能代表预后不佳

情况比较棘手

其实是疾病进展到中末期的讯号

但在病人与家属听来

往往是仍然充满希望

这不是骗人

而是体制内形成的语言保守文化

不愿给出坏消息 怕被投诉

不敢说明死亡 怕破坏治疗关系

那结果是死亡已进入了倒数

却没有人敢或者能够准确的告知


为什么医生不说实话 原因不复杂 但很残酷

他们怕家属崩溃

怕触发医患冲突

怕你签字不合作耽误了抢救

最重要的是

他们不确定你是否接受这个结局

医院,是救人的地方

死亡却是医学绕不过的部分

只是,医院从来没有教你

该怎么样去听懂死亡

临终指征其实有迹可循

事实上

临终前的身体变化有清晰的指征

意识波动 对话反应变慢 呼吸形态改变

如 潮式呼吸 喉鸣 血压与尿量持续下降

皮肤循环不良 肢端发凉

但家属常常错过这些

因为没有人教他们看懂

不是为了终止治疗,而是为了做出有意识的选择。

如果现在不讨论病人真正的意愿

之后所有的决策都将是被动的

医生说:还可以继续尝试一下

医生的意思是

可能已经进入到了临终阶段

不是恐吓

而是给你选择权与准备的时间

我们从未学过:死亡,也需要准备

赞赏博主
评论 隐私政策